欢迎进入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123-4567

2021年“艺术哲学暑期研修班”日程安排及教师公布

发布时间:2024-04-01 01:11:22

  2021年“艺术哲学暑期研修班”日程安排及教师公布哲学学院教授兼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曾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9年)。其多项著作、论文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三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欧美现代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研究,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图像与意义》(商务印书馆,2017)均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独立或合作翻译《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等15部,主持翻译的“风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深刻影响了国内艺术史、艺术理论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被认为正在塑造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形状。主编《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集刊(中英双语,商务印书馆),新著《马奈研究》和《塞尚研究》即将出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当代美学、西方哲学,出版专著《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等、译著《作为经验的艺术》等、编著《当代哲学经典·美学卷》,在《文学评论》、《哲学动态》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等。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等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有《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是国内目前最全面深入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著作,于2015年获得中国首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国里尔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主体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图像理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必一体育app下载。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年)。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上海青年作家,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导师。作品荣获2010年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2011年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2013年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大奖。着有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梦醒》。中短篇集:《哀眠》《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试验》《因为梦见你离开》,以及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怅然年华》《我自己的陌生人》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理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电影理论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毕业,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欧盟大学委员会Erasmus mundus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7项,在《当代电影》《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影片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和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与媒介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从视觉思考中国》《旅行的现代性》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三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艺术史与媒介理论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视觉文化系系主任。专业兴趣集中在媒介理论、图像研究与文化批评的交叉领域,尤为关注现代性条件下的艺术先锋派理论与实践,著有《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2007)、《包豪斯悖论》(2019),译著有《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2019)、《包豪斯剧场》(2019)。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电影哲学和媒介理论。出版专著《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2007)、《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2014)等4部。译著有:雅克·朗西埃《的边缘》(2007)、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2008)、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卷二):千高原》(2010)。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1963年生于广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0年后移居巴黎,目前生活在巴黎,旧金山和罗马。现任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他同时也是欧洲、亚洲以及美国很多艺术基金会的委员和评委。曾经策划了三次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他策划了威尼斯双年展的法国馆;2003年,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策展人之一,策划了《紧急地带》单元,2007年中国馆策展人。同时也是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从1997年到2000年,由他联合策划的《运动中的城市》,调动了全球140多位艺术家,建筑师和其他创作者,先后巡回到世界7个城市,引起国际艺术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1954年生于上海。他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的评论家和策展人,生活和工作于巴黎、北京两地。1981至1989年在中央美院学习并任教,1989年移居巴黎。曾参与“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1989)和“大地魔术师”(巴黎,1989)的策展工作。1990年以后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策划展览和参与学术活动,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评论家。2002至2008年出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并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创馆馆长。2008年以后为独立策划人。现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工作于上海。2004年和同样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季炜煜组成“鸟头”组合。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以抓拍的摄影方式来捕捉他们出生的城市——上海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具有主观色彩且原汁原味的现今都市现实的写照。通过平时在上海的生验以及自身与城市的关系,在作品中展示了他们生活着的上海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其创作以摄影为创作基础而不被摄影所框限。鸟头的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与机构频繁展出,其中包括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7),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2011),以及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11),并于2013年获首届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提名入围。

  设计师、策展人。现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Conversazione(CVSZ)跨学科艺术设计组织创始人。创作领域涵盖建筑设计、短片电影及实验剧场。曾策划展览《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及《振动的云层》(2021)。致力于探索生态与地缘、媒体技术与空间等议题。

  策展人,写作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士。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开设数据艺术课程,并参与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工作。她也是“屏幕间”项目的联合发起人。曾获法国巴黎 Prix Cube 新媒体艺术奖提名、香港ifva特别表扬奖。2018年获得现代汽车 Hyundai Blue Prize 策展人奖。2019年担任ISEA 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评委。译有《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

  昊美术馆策展人。她的策展研究涉及社会经济体系与技术发展语境中的艺术介入和理论批判、现场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其边界等。她策划的展览包括“被打断的饭局”(2020)、“严肃游戏”(2019) 、“流动者会议”(2017)等,她亦曾经为托⻢斯·赫赛豪恩、何子彦、厉槟源等艺术家策划个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第一批创建的三大哲学系之一。2006年成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科是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哲学类“A+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和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哲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1位,宗教学专业位列全球第41位。复旦哲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全部二级学科,近年来成立了国内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国内首个艺术哲学系,形成了哲学、宗教学、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科学哲学与逻辑学、艺术哲学五大学科集群。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复旦哲院已经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科研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的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汇通中西,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传承薪火,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复旦哲院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传统,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2020年成立艺术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是国内首个在专业领域内的艺术哲学研究系科。该系科依托完整的哲学一级学科优势,主要从哲学角度推进对于艺术本身的真切反思、建设性批评、理论建构和策略性推广,促进美学学科下沉,在艺术哲学层面展开多学科的合作理论探索创新,并培养相关艺术理论人才,进而为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与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打开新局面奠定基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